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广西总队
收藏本站

行业动态

为了20万市民的安危—— 广西梧州市地质灾害大整治纪实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9-15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地处西江干流,桂江和浔江交汇处。自古以来,这里洪涝灾害频发,地质灾害威胁严重。

  2006年6月8日,梧州市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致使13人死亡,2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6.5亿元。惨重的损失和满目疮痍的场面令人揪心。当地党委、政府痛定思痛,决心举全市之力,投入数亿元打响地质灾害大整治攻坚战。

  五年过去了,这里的居民生活状况如何?曾经令他们担惊受怕的地质灾害有何变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连续三年,地质灾害大整治定为一号工程;人挑马驮,164项治理项目基本完工

  梧州市山多平地少、泥土松软,是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自然诱因。由于历史原因,市区有5万多人居住在山坡上,全市有近20万市民不同程度地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从2002年起,梧州市在全自治区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中,被列为地灾高易发区。

  据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梧州市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3000多起,造成15人死亡,50多人受伤,大量建筑被毁,直接经济损失约8亿元。2006年“6·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更是成为市民心中永远的痛,也吹响了当地党委、政府全面实施地质灾害大整治的号角。

  从2007年起连续三年,梧州市将全市地质灾害大整治定为市委、市政府的一号工程,专门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挂帅的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地质灾害整治在梧州不仅是一号工程,对我市国土资源局而言,更是一号使命。”梧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奕森说,这几年,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地质灾害治理的指挥、监督和协调上。“局里安排一名副局长专门负责地质灾害方面的工作,抽调了8名职工充实到地灾办。”

  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有关部门和单位迅速行动起来,首先对市区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和勘测,重新编制市区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方案。

   “方案要求100多个治理项目必须赶在当年汛期到来前完成主体工程,发挥防灾抗灾的作用,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王奕森回忆说,不少治理点由于地处居民密集区,交通不便,施工用的材料用汽车、拖拉机等无法运进去,只能靠人挑用马驮。当时参与施工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会战期间,曾动用了100多匹马来运送材料。

  经过历时五年的不懈努力,梧州市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统计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164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已完工161项,累计投资2亿多元。经过工程治理,使百余个企事业单位、学校和街道、乡镇23281人受益,避免经济财产损失3.28亿元。

    与旧城改造、土地开发等有机结合,变单一的灾害治理为综合整治

  采访王奕森,他向记者谈得最多的是,如何根据梧州市地质灾害的特点,通过科学治理,变单一的灾害治理为综合整治,从而获得综合效益。

  梧州市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很多居民都在山上建房,受威胁人口多。保障这些老百姓不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要全市统一规划,全盘考虑,科学治理。王奕森认为,一方面,地质灾害整治不能为治理而治理,应与旧城改造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地质灾害治理必须结合城市景观的改造,把山坡上的崩塌、滑坡治理好,将边坡、山坡建设得更美观,把整座城市景观融为一体。

  王奕森说,要彻底整治梧州市区地质灾害,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根据《梧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市区近、中、远期整治地质灾害的勘查和治理经费估算3亿元,搬迁避让费用2.5亿元,共计5.5亿元。目前累计投入2亿元,进行彻底治理还需要一大笔资金,这需要多方筹措解决。除积极争取上级补助支持外,梧州市进行了结合旧城改造土地出让,创新地质灾害治理方式。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治理产生效益,实现治理一个点、盘活一块地,造福一方居民。”王奕森介绍,这方面的探索已初显效果。

  市第四中学后山滑坡体的治理开创了先河。2006年“6·8”特大泥石流灾害引发该校后山山体滑坡,坡面许多树木被推倒,淤泥几乎遍布校园,学生们被迫紧急转移,但高90余米的后山依然威胁全校师生和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该灾害点的治理,梧州局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拟定结合房地产开发的治理方案,将整座山约105亩土地拍卖出让,设定由土地竞得人负责将校园后山降为52米高程,对边坡进行防护,治理地质灾害。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最终拍卖以6570万元成交,政府实现收益3000多万元。

  “6·8”特大泥石流灾害同时导致原市棉纺厂厂区难以恢复生产。结合企业退城进郊和旧城改造,梧州局拟定方案,将该厂厂区约222亩土地拍卖出让,由政府利用该地块部分土地收益进行周边地灾治理,经市政府批准拍卖方案后,拍卖出让土地以1.92亿元成交。

  两宗土地的成功出让,不仅使地灾隐患得到切实治理,而且筹措到了大笔地灾治理资金,有效破解了地灾治理急需资金的难题。此后,梧州市对退城进郊的企业,如原市蓄电池厂、原市中药厂后山坡等地质灾害,结合旧城改造、土地开发建设进行地灾治理,在解决政府地灾治理资金瓶颈、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促进企业产业升级和绿化美化城市环境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效益。

    而对平民冲、石鼓冲和冰泉冲等三个冲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则更是“大手笔”。平民冲历来是梧州市市区地质灾害重灾区,为彻底根治,从2009年6月份开始,市政府一方面利用亚洲发展银行贷款进行综合整治,搬迁长期以来受地灾威胁的1721户居民,建12万平方米安置房进行安置;通过回填土方,加固、绿化美化边坡,综合规划治理,整体开发建设,将土地收益部分用于归还贷款,达到彻底治理的目的。另一方面,结合旧城改造集约利用土地建设新区,改善环境,使生态环境得以恢复,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目前平民冲居民已全部搬迁完毕,山冲两侧的房屋已全部拆除。

  “我们计划利用两到三年时间,把平民冲、冰泉冲、石鼓冲受地质灾害威胁、必须搬迁的居民进行集中安置。目前,一个占地350多亩的拆迁安置小区正在建设中。通过集中安置,可以节约出2000多亩土地进行城市建设,如此一来,仅土地出让金就达十几亿元。”谈起下一步如何对城镇、农村地灾点进行科学治理,王奕森充满信心,“我们要把地质灾害综合整治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共同推进,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到选定的新建设区进行建设,保证项目建设不占用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实现由‘小’村变‘大’村和地灾隐患的有效治理。”

  地质灾害治理使家园变得更美

  盛夏梧州,艳阳高照,草木葱翠,车水马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6·8”特大泥石流后的满目疮痍早己难觅踪迹,要么被网格状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整治工程所覆盖,要么被夷为平地,成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和房地产开发商争相开发的“聚宝盆”。

  近年来,梧州市先后遭受数次暴雨袭击,但没有发生因地灾导致市民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地质灾害整治成果经受住了考验。

   “为了确保安全度汛,在汛期到来前,我们对已完成治理的灾害点进行了全面排查,对个别来不及治理的地灾点,则全部要求修建完成排水系统,裸露部分的山体还要用三色尼龙雨布进行覆盖,避免雨水渗透土层,同时启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专业监测与群众预防相结合,一旦发生应急险情,以最快时间启动预案。”王奕森介绍。

  经过五年的大力整治,目前全市160多个事关老百姓生命安危的治理项目主体工程已顺利完工,汛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平民冲,记者看到,原来随处可见的滑坡已经得到治理,山谷两侧密密麻麻的低矮房屋荡然无存。梧州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实施整体连片开发后,不久将成为梧州市区旧城改造的示范区。

   “许多山坡地带的居民由于没有能力翻新房子或购买新房,几十年来一直生活在低矮潮湿、破旧不堪的老屋里,生活环境恶劣,每逢刮风下雨,最担惊受怕的也是他们,通过治理和搬迁,不仅这些市民的生命财产有了保障,而且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同志高兴地说。

  8月13日,曾受地灾威胁之苦的杜燕秋一家喜迁新居,搬到了富民经济房安居小区。这个小区地处繁华闹市区,建设有1500多套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安排像杜燕秋这样从地质灾害综合整治区搬迁来的居民。陪同的居委会同志介绍,杜燕秋是一位退休女职工,丈夫已不在,唯一相依为命的儿子又卧病在床。地质灾害整治改变了她的生活,原61平方米住房获得的政府补助基本上能抵购搬迁新房。

   “搬迁过来后生活真的太好了,又安全又舒心。以前住的地方山高坡陡,很不安全。特别是儿子要推着轮椅上斜坡,很困难,雨天路滑时根本不敢走,只能闷在家里。现在好了,方便多了。”杜燕秋站在简洁明亮的新家,高兴地对记者说。

  6月19日,正值广西军民众志成城抗击灾害天气,万众一心开展抗灾救灾的紧急关头,温家宝总理第三次来到梧州市。他实地考察了市区河东防洪堤、平民冲、冰泉冲及毗邻地段地质灾害综合整治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整治工程安置小区等,听取当地党委政府关于地质灾害综合整治的工作汇报后,温家宝说:“把防洪、防灾和建设廉租房、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结合起来,既解决了群众安全问题,又改善了居住条件,这样的惠民政策群众满意,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广西国土资源厅厅长肖建刚告诉记者,广西人均耕地不及全国平均数,长期以来,为了少占或不占耕地,老百姓建房多半都选择山坡土岗。下一步,广西计划在桂林、柳州和河池等与梧州一样地质灾害多发区,推广梧州的综合整治模式。


相关链接

桂ICP备06013056号 版权所有: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广西总队

网站建设 技术支持 分享到